查看原文
其他

与“污泥”打交道的人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7月26日下午,张晓春的“污泥无热干化技术”终于拿到了盼望已久的科技成果评价结果,这是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对自己10年坚持的科研项目给出的专业评价,捧着这份成绩单,他缓缓地吐出一口气。


张晓春在实验室工作。


投身“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研究


张晓春是燕山大学的一名教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燕山大学决定设立环境工程专业,听到这个消息后他踊跃报名,参与创办环境工程学院工作。“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的态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有责任投入到环境治理的研究中”。


带着这份责任感,进入环境工程领域之后,张晓春从零做起,做了12年有关水处理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污水处理之后产生的剩余污泥又成为新的固体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持续的污染和损害,于是2010年以来,他投身到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的研究中。


“那时候我就想,如何能有一种技术和设备在污泥处理过程中不产生臭气,尽量节省能源,减少人工体力劳动,提高处理效率,还能降低成本。经过反复思考、调研、实验,最终确定了我的科研方向,就是‘预处理+机械脱水干化+资源化’的科研路线。”张晓春回忆说。


实现这一想法并不容易。“现在想起来当初也真是胆儿大。我们科研工作者经常自嘲说自己是一群高危职业者。因为一旦确定命题,确定研究方向,就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乃至金钱,也许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得出来的是一个错误结论。”


无疑,张晓春是幸运的,他个人立项研究的课题“污泥无热干化技术”,历经8年,5次技术和生产线迭代,终于在2018年研发成功。“这只能说明理论成功了,但还没有用于实践。”


“污泥”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张晓春没有停下脚步,紧锣密鼓找投资人创建了秦皇岛尼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名字也挺有故事,当时我们想名字得跟泥有关系,还得体现高科技,还得反映出公司的特色,想破了脑袋。无独有偶,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污泥无热干化的技术特点,10分钟污泥含水率降至55%,水没了,于是“泥”变成了“尼”,“尼科”就这样诞生了。”


“尼科环境”诞生之后,第一件事是设计全套的工业化生产线,还有最重要的一项是做出一个示范项目。张晓春积极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在抚宁落地实施了污泥无热干化示范项目。


“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把实验室的理论成果搬到厂房实现工业化生产,需要一步步调适,心一直悬着。”今年的4月18日,张晓春记忆犹新。这一天,项目安装调试完毕进入试运行,出来的“大泥饼” 污泥减量明显,由权威机构出具的污泥燃料检测报告显示,所有污染物排放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送至中节能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发电,效果非常好。10年的科研成果终于从理论用于实践,张晓春心口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为第二故乡作贡献


如今,“尼科环境”获得了“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北省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污泥无热干化项目被纳入“河北省科技成果直通车项目”,并获得“2019年市级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支持。


张晓春说,这次科技成果评价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污泥无热干化技术成果项目研究技术难度较大,在理论和应用的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创新,达到同类研究成果的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有了这份肯定,张晓春更加坚定了推广的决心,迈开了走向全国的脚步,确定了未来战略和发展方向。“持续研发新的环境治理技术,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业。”从1987年来到秦皇岛,张晓春对这里有了很深的感情,他说:“秦皇岛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已经生活了30多年,作为一名环保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时刻期待着在这里积极开展有关市政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为秦皇岛市的碧海蓝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郭娜

图片由本人提供

编辑:周静

责编:刘旭伟

监审:赵明

终审:何义安 周岩
热点回顾生态文明之光照耀美丽中国 ——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张瑞书在督导检查创卫工作时强调 聚焦问题补短板 持续发力促提升 坚决打赢打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战夏粮少收千万吨?粮食危机要来了?权威解答来了“谁知盘中餐,________。”第一时间给你最全资讯扫码关注我们吧!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